哈尔滨
城帮网--教育

地标导航

首页 > 哈尔滨教育 > 哈尔滨大学
推广

哈尔滨师范大学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理科类/文科类/师范类/考研院校 本科 院校代码:10231

哈尔滨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哈尔滨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

截至2016年4月,哈尔滨师范大学有教职工3500人,其中专任教师1681人,教授、副教授924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841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共6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3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3人,国家级优秀教师17人,黑龙江省优秀教师69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16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共计5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国家级教学名师:张锦池 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张锦池、陈述涛、王选章 “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傅道彬、臧淑英、李淑娟国家级优秀教师:王佐书、牛德林、申家恒、刘克俭、卢禹舜、周宏立、赵文阁、刘忠效、张锦池、张锦池、蒋晶洁、徐晓风、宋文、殷富、宋文、李庆霞、刘峰 “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冯仲科、张喜田、李庆霞、刘文飞、宋文、于茀、郭长虹、赵云龙、温恒福、李淑娟、周百斌、曲凤玉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富金璧、徐晓风、刘忠效、臧淑英、隋丽娟、高卉民、冯毓云、王玉文、傅道彬、王选章、温恒福、张守臣、赵秋野、李庆霞、姜涛、于丽杰 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隋丽娟)

吕树臣

吕树臣,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1986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中科院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12月来哈尔滨师范大学工作,1998年破格晋升教授。国家第六批硕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起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获全省模范教师荣誉称号。现任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大学物理》教育专刊编委、黑龙江省高师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本科生的《热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统计物理(II)》、《专业英语》(物理类)以及研究生的《高等量子力学》、《高等统计物理》、《量子统计物理》、《专业英语》(物理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1994年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工作者称号,编写的教材《专业英语》(物理专业用) 于 2004 年2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长期从事介观体系研究工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4项。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  名师心得  高师教育的产品应是具有科学人文精神的人才。  学校是文化的摇篮,更是弘扬人类文明的沃土。而长期以来以教师占主导地位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更多地注重于知识的传授,解题技能的训练,只见分数不见“人”,见人不见“神”,却常常忽视学生的愿望、情感、志趣等非专业性素质的培养,长此漠视学生心灵的需求,往往会导致学生情感淡漠,事事漠不关心,甚至产生消极情绪,更有甚者导致道德沦丧,走向犯罪,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在面向未来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高师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身为师者,必须牢牢树立起“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懂得在良好的人文文化基础上,才可能建立起科学人文精神,而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文化才能成为人类共同受益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  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观念更是受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所以作为师范学人应首修人文之课,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悟社会思想观念中的真善美,形成自觉意识,自觉抵制和摒弃假丑恶思想观念。身为师范教师理应时时记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训导。明确专业知识必须是人掌握的专业知识,因此教学实践中,自觉传承传统文化中活的人文思想精髓,用自身的行为熏陶和濡染学生,诠释科学人文精神。始终坚持传授专业知识与人文教育并重,在注重学生个性品质、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创造性、同情心、人生观等非专业性素质的多方面培养,让学生们自然领悟某一具体学科对于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接纳知识者转变为主动积极地要求学习者,懂得科学文化是实现美好人生,推动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石。牢牢把握专业知识是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在人的手中。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既具有科学知识又具有人文精神——科学人文精神的人才,只有,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今后我们仍将为培养出具有科学文化精神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名师寄语  教学需要不断地注入新的有用的信息,又要及时地排除无用的信息,这样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动力源于良好的素质和渴望变更的快慢,教学如此,学习也如此。  名师名言  在高度人文的前提下,树立明确的目标、配以积极的心态并见诸于行动是成就社会有用人才的法宝。

张雪萍

张雪萍,女,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11月出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与环境生态学研究。1980年进入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1984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被分配到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系,一直工作至今。期间,1985年到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读研,1988年获硕士学位。2006年到北京林业大学读博,2007年获博士学位。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先后承担生态学、动物地理学、自然资源学、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的本科课程,景观生态学、土壤动物学、生物地理学进展的研究生课程,以及博士生的景观生态学进展等9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目前,生态学是地理学院三个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2001年编写了《自然资源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作为地理学院的自然资源学本科教材。长期以来,一直教学工作量饱满,质量高。  作为哈师大的一名老教师,教学评估成绩多年在地理系居于前几名,教学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信息量大,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敬业的好老师。  2008年,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生态学课程建设与地理学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获得立项,相应的研究成果正在陆续发表。  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将教育教学理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有机的融入的我的教学过程中,不牵强刻板。理念是:要让学生在有效的课时最大限度的掌握所学内容,要让教学效益最大化。  1996-1997获二等教学质量优秀奖。1998-1999获二等教学质量优秀奖。  1991-2002指导本科生野外实习8次。1994-2008每年自导100余篇本科毕业论文。1989-2008先后7次指导教育实习。2000-2008指导硕士论文13篇。  名师心得  教育是心灵的责任  教育需要爱。教师是一种职业,教书是一种工作,但教育却是一种心灵的责任。把教书堪称职业,我们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书匠,而没有办法进入学生的心灵,成为真的塑造其灵魂的人。因此,教育首先需要的是爱。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你的学生。  教育需要诲人不倦。我们的学会说呢过不管他是聪明还是愚钝,不论他是开明还是迂腐,我们都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你育人生涯中一年的怠慢,有可能形成他一生的缺失。  教育需要责任意识。作为教师我们由于分工不同,承担着不同年龄孩子的教育工作,我们只分管他几年时间,然而,真正的合格的教师却要把这几年的教育看成学生一生成长的一个环节,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负责。  教育需要心灵的给予。我们会遇到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学生,但作为教师我们更不能因为善小而不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因此将教育看成是一种心灵给予。  名师寄语  理想的高度决定生活的高度,理想是生活的动力,愿我们扬起生活的风帆,驶向美好的未来。  适者生存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法则,在我们为理想而奋斗的时候,既要坚定信念,又要兼顾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积极、豁达、勇敢、科学与敬业是我战胜疾病、赢得充实与快乐的法宝,我愿与大家共勉、共享。  名师名言  我的导师曾对我们说:“什么是聪明?当别人没有办法时你有办法,就是聪明。”

王玉文

王玉文,男,1950年生人,1994.11月在哈尔滨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85.9月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1986年9月越级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9年到哈尔滨师范大学工作,1991年11月晋升为教授,2003年11月,波兰Adam.Mickiewicz大学荣获博士(Ph.D)学位.2003年(东北师大)博士生导师,2007年哈师大博导. 先后担任数学系副主任,数学系主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黑龙江省八届、九届人大常委,九届、十届政协常委.主要从事非线性泛函分析,广义逆及偏微方程研究.自1986年至2008年,先后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五项,主持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现已取得很多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10篇,出版专著3部,其中发表在SCI刊物12篇及中国科学、数学学报等国家级刊物60余篇。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2003年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于2003年访问波兰半年,2004年承办首届“算子广义逆及其应用”国际学术会议,2005年访问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共培养已毕业硕士生研究生27名,现培养2名博士生,23名硕士生.自从1985年至今,主讲本科生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等8门不同课程。1987年,被评为国家机械委教书育人优秀教师;1991年,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师教师三等奖。2007年主持黑龙江省精品课《常微分方程》。  名师心得  国家的兴盛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师做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应精研学问,锤炼情操,提升教育教学艺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为培养有用人才,教师应以学科教育为基础,品德教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及实践技术为重点,将课堂教学、指导教学、研究教学相结合,有效利用教育科学与教学艺术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有他们的闪光点,都有各自的潜质。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真诚地指出这一点。教师的一句话,有时会影响学生一生。“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只是不小心折断翅膀才落到人间”,教师的责任就是修复他们的翅膀,让他们腾飞九天。  作为教师,“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未唯不居,是以不去”。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  名师寄语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能力与品德相比之下,几乎微不足道。一个能力强而品行不端的学生,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  品德之中诚信为首,“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生诚信,教师首先要诚信。要教师诚信,学校首先讲诚信,真诚的育人,才能使人信服,如果每一所学校都诚心育人,教人诚信,将来的社会必将是诚信社会!  品行端正,真诚而讲信用的学生,必将刻苦求真,努力探索。以真实成绩为荣,以虚假成绩为耻。到那时,考场作弊的高科技产品还会有市场吗?  教学生创新,教师首先要会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扎实作学问,才能成为会创新的教师。一位会创新的教师,才会挖掘出知识的丰富内涵,才能揭示出隐藏在技巧后面的深刻思想。如此,才会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  名师名言  “下乘教学讲知识,中乘教学讲技术,上乘教学讲思想”。知识可以内化为素质,技巧可以外化为能力,思想可以提升成创新精神。  “只有不称职的教师,没有不可造就的学生”。准确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准确及时进行称赞,不放过学生缺点,“糖衣裹着的批评”更具“杀伤力”。学生永远随着教师的评价在成长。

高卉民

高卉民,男,汉族,中共党员, 1948年 12月生于哈尔滨市, 197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后深造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特聘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学会会长。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津贴。于 2008年被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  高卉民教授从艺四十年、执教三十年,植根黑土地,专绘北方山花野卉,擅长大写意花鸟,开创了“北方花鸟艺术”这一绘画艺术新流派,艺术成就独树中国画坛。  高卉民教授具有北方特色的大写意花鸟画创作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并在《全国首届花鸟画展》获最高奖。并曾入选第八、九、十届全国美展以及《百年中国画大展》,其中九届美展获优秀奖。另有多幅作品入《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当代花鸟画全集》。  高卉民教授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黑龙江省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西安陕西美术馆、深圳博物馆、新加坡文物馆、日本盛冈展览中心、日本长崎美术馆、日本福江市艺术会馆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等单位收藏。  高卉民教授的众多作品在日本、南韩、新加坡、泰国、俄国、欧洲多国及香港、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地区展览并被这些地区机构、领导人、美术馆、博物馆及收藏家珍藏。  高卉民教授曾在《美术》、《新美术》、《美术观察》、《中国画》、《中国花鸟》、《美术观点》、《美术大观》、《国画家》、《江苏画刊》等国家级重要专业刊物发表作品及理论文章。高卉民教授曾出版多本《高卉民画集》,被学术界誉为“当今花鸟画坛主将”、“花鸟画的革新者。”  高卉民教授在教学上多次获黑龙江优秀教学成果奖,黑龙江艺术成果奖,国家教育部曾宪梓优秀教学奖。并多次当选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师和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名师心得  教学相长,作为教师的我深有体会,我爱这一职业,终生奉献这一职业。尤其是美术教师,可谓得天独厚。  教学能逼迫自己全面提高艺术修养,研究理论,增长见识,苦练技能,勤奋创作。教学、艺术与方法,都是学问。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进步,专业素质的提高。学习艺术的学生一般都有着天赋,他们自幼喜欢绘画,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自觉地接受着来自多方面的教育与熏陶。聪明早,多有个性,接受能力快,思考问题敏锐、超前、创造思维丰富,这些都是这个时代学习艺术的青年学生的长处,这里同样也包含着他们因阅历欠缺,经验不足出现的偏激、幼稚、不成熟的认知,但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也能激励老师。学生多了,方方面面总不断有触动老师的地方,他们的好学多问,多读多思,使得老师一天松懈不得,学习不疲,进步不止。这种逼迫感、紧迫感之压力、动力是当职业画家感受不到的,同时也从学生的探索中使老师得以启发、得以灵感,许多艺术感受是从学生中吸取而来的。  教育有教育规律,艺术有艺术规律,艺术教育在两规律之上,又具有其特色,须认真研究这一特殊规律,才能胜任这一教师。艺术教育重因材施教,个性培养。我坚持“六重”的教学原则,“八从”的教学方法,显见收获。我深知:艺术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其艺术创作成就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创作思想,审美能力,创作感受与经验是艺术教学效果的基础,教学经验也是在这过程中积累起来。  名师寄语  画乃人生、人性、人格之写照,生命、精神、思想之寄寓,哲理、修养、体悟之隐喻,生活、志趣之流露。特别是写意花鸟画,要自自然然,轻轻松松,潇潇洒洒,信守拈来,顺理成章,举重若轻,挥写自如,不涂不抹,不修不改,不雕不饰,不制不作。豪而多情,放而有序,率而不草,嬉而不耍,挥而不慌,恭而松灵,酷而不燥,润而不滥,荒而天趣,野而大逸,苦涩多味,凡而不凡,不霸而霸,至俗至雅,清静臻境。  名师名言  艺术教育有师生之情,亦有师徒之谊,师生师徒有缘。古言一日为师,半日为徒,终生为父。父哪有不爱子,不教子之理?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之心我有之,教子成龙、练铁成钢理之念我有之,塑龙铸钢之法,我用心血研究,实践是我一生之奋斗,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臧淑英

臧淑英,女,汉族, 1963年 11月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带头人。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地理系主任;中国农工党哈尔滨师范大学支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 中国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常务 委员,黑龙江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生态学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测绘学会常务理事,《自然灾害学报》编委、省高校职称评审组(史、地、图书资料)组长、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社会学术职务。获黑龙江省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黑龙江省“三大工程”创新能手及黑龙江省优秀硕士生导师等荣誉称号。于 200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  臧淑英教授 198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系; 198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城市规划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 1992年转为讲师, 1998年评为副教授, 200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期间, 1995-1998年,在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1999-2001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国家草地生态工程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臧淑英教授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等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8项,发表学术论文 6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 4部。先后指导硕士生、博士生 50余人,开设景观生态学、 3S技术与应用、专题 GIS开发与设计等 5门课程。  名师心得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今天的教师如何才能担当此任?  我想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要忠诚于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工作有其特殊性,它肩负着培养青少年一代的重任,我们的言行举止学生都会模仿;我们的品行品德,影响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师德。  二是知识广博,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给人一滴水,你自己最好是大海,学高才能为师,要严谨治学,积极进取,要勤恳、能干、会干,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注意教学方式方法。  三是以人为本,育人为先。在经济、技术至上的时代,高校教育要重视协调科技与人文的动态平衡。把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发展需要结合在一起,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统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修炼品德、拓展心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开阔视野、充实底蕴,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具有知识全面、品德高尚、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心中有爱。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深深的体会到:育人要有爱,要严和爱有机结合,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师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高尚纯洁的师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用以点燃照亮学生的火焰,师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有了无私广博、不计回报的爱,学生才会“亲师、信师”,学生才会“信道”!  名师寄语  白驹过隙,转瞬间我已在校园中穿行二十余载,刚迎新面孔,又送毕业生。每当学生思路出新,我喜在眉梢;学生稍有懈怠,我暗自焦急;学生取得成绩,我美酒心醉;学生毕业离去,我恋恋不舍。学生临行前我总不忘嘱托:  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尤其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学会做人,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与心态看待和处理问题。成功,不仅需要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更需要积极正确的目标引导,如夜空的灯塔一样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才能登上胜利的彼岸!  名师名言  科研中快乐,教书中享受。教师 --园丁这样的称号让我产生一种神圣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激励着我不断的去更新教学方法、丰富知识内涵、攀登科学高峰。我把培养出新绿的、健康的、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奇葩作为一生的追求!

刘忠效

刘忠孝教授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思想品德教研室主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在读博士。于 200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  刘忠孝教授主讲《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大学德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七门课程,近 5年来共授课 1900余学时,多次获校教学优质奖和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97年 1月在全省高校“两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获思想品德课一等奖第一名。 2003年 7月“瞄准培育高素质人才目标 构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新模式”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 7月获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  刘忠孝教授担任省高校思想品德课统编教材编委会副主任,主编《思想道德修养》教材已出四版。 94至 98年承担全省高校思想品德课改革试点任务,主编并出版《大学生成才修养》和《法律基础教程》等改革试点教材,主持《高校思想品德课整体改革与建设研究》等 4项省和校的教改课题,研究成果已在全省高校和国内高师院校推广。  刘忠孝教授主编本学科教材和学术著作 8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20余篇,参加或主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5项,主持和参加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和省教育厅重大科技研究课题共 4项。其中两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刘忠孝教授担任省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配合省委高校工委宣传部有效组织了全省高校“两课”评估、教学观摩、课堂教学大赛、课件开发、骨干教师培训等活动,推动了全省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刘忠孝教授兼任省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人生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受聘中央教科所德育中心兼职研究员和“八一”农大客座教授。 94、 97、 02、 04年共四次获全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97年 10月被中宣部和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普通高校首届 “两课”百名优秀教师。主要事迹在《黑龙江日报》、《哈尔滨师大报》和《活力》杂志( 2002年十一期)上报道。  名师心得  高校德育课为什么难以奏效?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单一的德育课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和学生思想多元化的需求。那么,高校德育课如何才能突破重围,使之成为学生思想澄明之灯?作为全国普通高校首届“两课”百名优秀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潜心研究,越发感到只有破解“高校德育课是一壶烧不开的水,解决德育的知行脱节问题”,高校德育课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使学生入脑、入心。我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以此为出发点和着力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认真研究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客观影响,深入思考“学生不知为什么学、不愿意学”的原因,不断尝试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之法,整合大学德育的其它资源,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形势政策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开辟网上教育阵地,形成课上与课下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社会与学校互动,家庭与学校互动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亲身体会到:高校德育课程能够释疑解惑、找准方向,是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指路明灯;高校德育教师身教重于言教、可亲可信,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智者;高校德育环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真正实现了高校德育课教学的“知行统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名师寄语  “困惑的人永远也解决不了人的困惑”,面对社会上认为高校德育课是虚空高蹈,对以后工作没啥意义以及德育教师多半没有真本事的言论,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我感到所要承受的不仅仅是一种压力,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动力, 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坚定自己的“精神支柱”,对马克思主义真知真信,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的名利与得失,才能保持乐观豁达和勤奋钻研的精神状态,用“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生活。  名师名言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开启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帮助学生“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找到正确的人生坐标,是高校德育课教师的使命所在,也是我一生

徐晓风

刘忠孝教授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思想品德教研室主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在读博士。于 200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  刘忠孝教授主讲《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大学德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七门课程,近 5年来共授课 1900余学时,多次获校教学优质奖和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97年 1月在全省高校“两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获思想品德课一等奖第一名。 2003年 7月“瞄准培育高素质人才目标 构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新模式”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 7月获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  刘忠孝教授担任省高校思想品德课统编教材编委会副主任,主编《思想道德修养》教材已出四版。 94至 98年承担全省高校思想品德课改革试点任务,主编并出版《大学生成才修养》和《法律基础教程》等改革试点教材,主持《高校思想品德课整体改革与建设研究》等 4项省和校的教改课题,研究成果已在全省高校和国内高师院校推广。  刘忠孝教授主编本学  徐晓风,男,汉族, 1956年 2月出生, 1976年 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哈师大政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省政协委员、日本国弘前大学客座教授、校党委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专业学术带头人,黑龙江省学位办哲学社会科学评议组成员,省社会科学规划办评审组成员,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评审组成员,省高校职称哲法评审组成员,省边疆经济与文化研究基地主任,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于 200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  名师心得  我今年正好进入“知天命”之年,有 32年党龄, 27年教龄,“上过山”,“下过乡”,“文革”结束后首届招生考入大学,后来又有三年多“洋插队”经历。古人云:“父子天合,君臣义合”,我说:“师生是志合、理合和缘合”。尽管大学毕业后由于那个特殊的年代大部分同学都去从政,但我选择老师职业无怨无悔;尽管前一段时间下海经商的浪潮打湿了许多人的裤角,但我自甘清贫矢志不渝。多少个夜晚,我伴青灯、对黄卷,彻夜无眠; 27载严寒酷暑我攀书山,游学海,苦中有乐,内心充实,非常自得。  我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教育的,国外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差距,更是教育和人的素质的差距,鲁迅先生说过:“没有整个民族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化即使实现也如沙上建塔,顷刻便倒。”“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我深感自己肩负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任,决心在这个岗位上为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贡献自己的一切。  名师寄语  古人云:“天地君亲师”,把教师放在与天地、国君、父母同等重要的位置。因为在众多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中教师是最初的、最终的,并且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为责任的,因此,这个职业关乎着国家的兴衰,民族的未来;因此,这个职业要求每一个从事的人放弃名利,全身心地投入。  名师名言  踏实做事,老实做人,大胆推理,谨慎求正,爱学生如子,视同僚为友,讲授先进文化知识,辅导正确思想理念,为师也。  科教材和学术著作 8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20余篇,参加或主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5项,主持和参加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和省教育厅重大科技研究课题共 4项。其中两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刘忠孝教授担任省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配合省委高校工委宣传部有效组织了全省高校“两课”评估、教学观摩、课堂教学大赛、课件开发、骨干教师培训等活动,推动了全省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刘忠孝教授兼任省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人生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受聘中央教科所德育中心兼职研究员和“八一”农大客座教授。 94、 97、 02、 04年共四次获全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97年 10月被中宣部和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普通高校首届 “两课”百名优秀教师。主要事迹在《黑龙江日报》、《哈尔滨师大报》和《活力》杂志( 2002年十一期)上报道。  名师心得  高校德育课为什么难以奏效?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单一的德育课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和学生思想多元化的需求。那么,高校德育课如何才能突破重围,使之成为学生思想澄明之灯?作为全国普通高校首届“两课”百名优秀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潜心研究,越发感到只有破解“高校德育课是一壶烧不开的水,解决德育的知行脱节问题”,高校德育课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使学生入脑、入心。我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以此为出发点和着力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认真研究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客观影响,深入思考“学生不知为什么学、不愿意学”的原因,不断尝试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之法,整合大学德育的其它资源,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形势政策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开辟网上教育阵地,形成课上与课下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社会与学校互动,家庭与学校互动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亲身体会到:高校德育课程能够释疑解惑、找准方向,是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指路明灯;高校德育教师身教重于言教、可亲可信,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智者;高校德育环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真正实现了高校德育课教学的“知行统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名师寄语  “困惑的人永远也解决不了人的困惑”,面对社会上认为高校德育课是虚空高蹈,对以后工作没啥意义以及德育教师多半没有真本事的言论,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我感到所要承受的不仅仅是一种压力,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动力, 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坚定自己的“精神支柱”,对马克思主义真知真信,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的名利与得失,才能保持乐观豁达和勤奋钻研的精神状态,用“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生活。  名师名言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开启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帮助学生“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找到正确的人生坐标,是高校德育课教师的使命所在,也是我一生

张锦池

张锦池,1937年2月16日生,江苏省靖江县人。1958年毕业于上海市上海中学,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同年分配到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先后教过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古代文学。1978年晋升讲师,1980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85年晋升教授。著有专著《红楼十二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初版,1986年再版,1995年重排三版)、《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年初版,1995年重排再版)、《西游记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初版、2003年重排再版)、《红楼梦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中国古典小说心解》(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漫说西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2001年经由原出版社授权香港三联书店出海外版)、《中国古典小说十二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西游记导读》(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及论文多篇,共约230余万言。高校文科教材《文学理论基础》编撰者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红楼梦》新校本注释者和注释定稿者之一。中国红学会最初发起人之一,1980年哈尔滨全国《红楼梦》研讨会、1986年哈尔滨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96年哈尔滨海峡两岸《红楼梦》研讨会主要筹备者和主持者之一。1986年获黑龙江省社科一等奖,同年获国家科委和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9年获国家教委授予“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91年获国务院发给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奖教奖一等奖,199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现为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社会兼职有:中国红学会副会长、《文学遗产》通讯编委、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学刊》编委等。

冯毓云

个人简历  冯毓云,女,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级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带头人,省重点文科研究基地审美文化与龙江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文艺学教研室主任。 1943年 7月出生于云南都匀,原籍广东德庆, 1968年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黑龙江。曾在黑龙江尾山农场、农场总局干部学校工作。 1980年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 1998年晋升教授职称, 2000年担任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主任。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级重点学科(文艺学)带头人。社会兼职:任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黑龙江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主席、黑龙江文艺评论学会理事、省作家协会会员。于 2008年被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  名师心得  多年来,本人在本科生的教学中,一直遵循专业知识与学术思想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主要包括:第一,动脑能力。主要是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理论思维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是人们处理复杂事物、复杂局面、复杂问题的基础。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去主动思考我所要讲的问题,延迟说出结论,让学生的主动思维自己得出结论。第二,动手能力。中文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是把思维的成果写成文字的能力,写文章,写各种文章应该是中文系学生的基本功。我的课是理论课,所以我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锻炼学生写作高水平理论文章的能力。第三,动嘴能力。动嘴能力就是讲话的能力,讲话的能力也是中文系学生的基本功,更是师范学生的基本功,因为讲话能力是当一个好老师的前提。因此,本人在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使学生们在说中学会更好地说。  本人在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中主要坚持学术创新、学科交叉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原则,更加重视培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适当调整学科方向,重视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从而培养复合型人才,并结合本省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培养一定数量的本省文化建设人才,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  名师寄语  我希望我的学生不要把学习看作是一件苦差事,而要在学习中享受知识所带来的快乐;不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而要把学习当作生命的一部分。  名师名言  教给学生知识固然很重要,与此相比,教会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

富金壁

富金壁,男,1943年11月生,辽宁省辽阳人,满族。1966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1968年始任农村教师十余年。1979年考入哈师大中文系现代汉语研究班,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留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任教。1983—1984年曾于长春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班进修,1993—1994年曾赴俄教授汉语半年。1991年晋升副教授,1997年晋升教授。任中文本科古代汉语基础课、选修课“说文解字部首”、“训诂学概论”、“文献学导论”等。自1999年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开“左传导读”、“诗经导读”、“中国文献学”、“训诂研究”等学位课,曾为历史系旅游俄语专业教授“基础俄语”。  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汉语词义训诂。主要著作:  《二十四史典故辑译》(主编之一。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  《十三经新索引》(主编之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  《儒学十三经导读本》(主编。北方文艺出版社,1997年)  《常用字音形义用》(参编。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年)  《汉书索引》、《后汉书索引》、《三国志索引》(副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2002年)  《训诂学说略》(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与人合作《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已交稿)。  此外,有古汉语词义训诂论文约二十篇,在国内各级刊物发表。

段永富

段永富,男,1977年11月生。曾先后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社会与历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系史,伪满洲国史。  近年来主讲社会与历史学院本科课程中国近代史等。学术关注点为20世纪前半叶中国东北地区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曾先后在《世界历史》、《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山西大学学报》等CSSCI级别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目前主持国家级课题一项,校级课题一项。

孙瑜

孙瑜,1978年12月生于吉林省通化市,2008年6月获得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日本史、中日关系史和东北地方史。主持厅级项目一项,校级项目2项。曾在《社会科学战线》、《东北亚论坛》、《日本研究》、《北方论丛》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参编著作一部。2008年获日本国日中关系协会优秀成果佳作奖、2010年获黑龙江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佳作奖、2011年获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王耘

王耘,女,汉族,1972年生,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200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专门史博士学位。主讲课程为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导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化史,宋金文化史及边疆民族文化研究。先后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北方论丛》、《东北史地》、《满语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所撰论文先后获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成果奖、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主持的项目先后获得教育部、黑龙江省教改工程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等部门的资助。

张作成

张作成,男,1981年6月,历史学博士,中共党员。  研究方向:西方史学理论教学科目:世界中世纪史;史学概论(本科生)。 当代西方史学思潮;西方史学思想史;历史哲学(硕士生)。科研工作:在《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北方论丛》、 《山东社会科学》、《江西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译文8篇。 《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1篇。主持省级、厅级、校级科研项目3项。治学格言:学习是一种信仰。

王鹤

王鹤:(1973— )山东省蓬莱县人。1998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2010年于吉林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讲师,省级精品课和校级精品课主讲教师之一,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古代史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黑龙江省教育厅级或校级项目8项。在《北方论丛》、《黑龙江社会科学》等重点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吉林大学“十五”规划教材一部。

张丽

张丽,女,黑龙江省牡丹江人,副教授,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  主讲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传统民俗、中国古代民俗史。  科学研究:主持及参与省级、厅级、校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编写教材专著两部。  获奖情况:2011年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年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2010学年度教学优质二等奖;2008年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十八次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邓天红

邓天红,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东北师大历史系。  研究方向: 明清史、满族史、中国历史文化。  独撰论文:《清代史籍中“满名汉字音义”》《满语文与清史教学》等20余篇。  主参编著:《黑水郭氏世系录》《陈浏集》等古籍整理著作20余部。  科研项目:参加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主持、参加省哲学社科重大委托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省高教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省教育厅社科及教改项目等10余项。  获奖情况:省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佳作奖;省首届社科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省高校人文社科、省教委、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校教学优质一等奖等10余奖项。

林永强

林永强,男,1968年4月生,山东昌邑人。2009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副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项羽文化研究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秦汉史、秦汉简牍学研究。先后主持教育厅课题两项、哈师大学术骨干课题一项,并发表《汉朝羌区军政防控措施考论》(《军事历史研究》2010年第4期)、《汉代海盗与沿海社会治安管理》(《北方论丛》2011年第2期)等二十余篇学术论文。

王久宇

王久宇,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硕士学位,副教授。1991年以来,一直从事历史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02年以来专业方向定位于金史和金源文化。先后发表《阿城金代贵族墓碑的发现和考证》、《论满族文化与金源文化的关系》、《论金代体育》等论文20余篇。2008年8月出版专著《金源文化史稿》。先后主持承担校级课题4项,先后主持承担厅局级课题3项。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北方民族史,其中以金史和金源文化为主。

李红梅

李红梅,女,1964年生,1983——1987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专业方向为世界现当代史和美国史。1991年到哈尔滨师范大学任教。1994年晋升讲师,1999年晋升副教授。自2005年起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专业为现当代国际关系史和美国史。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相关推荐 常见问题
相关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