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
城帮网--教育

地标导航

首页 > 大庆教育 > 大庆大学
推广

东北石油大学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工科类/理工类/理科类/文科类/考研院校 本科 院校代码:10220

东北石油大学师资怎么样, 东北石油大学师资好不好

截至2015年11月,东北石油大学有专任教师1271人,外聘教师305人。其中,教授330人,副教授65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86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674人,博士生导师95人;双聘院士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龙江学者教授16人(其中特聘教授12人、讲座教授5人),省级优秀专家2人,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后备带头人25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黑龙江省教学名师、黑龙江省模范教师、黑龙江省优秀教师18人。此外,学校还聘请了一批石油石化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和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导师。

苏燕

苏燕,女,湖北枝江人,1970年3月生,中共党员。199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7年获得东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学位。现任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副教授。  苏燕副教授长期以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语言文化传播、教育科学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要讲授本科生的“大学语文”、“中国文学十五讲”“申论”及留学生的汉语文化教学。编辑出版过《新编应用写作教程》(副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副主编)两部教材。在《山东文学》、《电影文学》、《九江学院学报》、《重庆科技学院学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鸡西大学学报》、《大庆社会科学》等发表论文十四篇。其中,思想政治方面的文章有《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探讨》、《理工科院校发展留学生教育的调查与思考》、《从“四个不一样”看现代人才观》、《大庆精神的文化溯源》、《中国文人“恋竹情结”的文化心理透视》等。参与省级项目三项,新世纪教改项目《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意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象同喻反:水意象的辩证解读》(省教育厅)、《理工科高等学校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和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十一五”规划课题);局级项目两项,《以“大庆精神”为核心构建大庆石油企业文化战略》、《关于加强大学人文教育的研究》。曾获黑龙江省高教学会教育成果奖三等奖两项,大庆市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两项。由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授予大庆石油学院教书育人典型、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

赵晓非

赵晓非,男,1966年10月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副主任。1989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炼制系应用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化学工艺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多年来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主讲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有《油田应用化学原理》、《石油化学》、《钻井化学》、《采油化学》、《集输化学》、《油田化学》及《现代采油技术》等。  主要从事油田化学剂的开发、应用及工业催化剂研制开发。主要科研工作方向是油田污水(稠油采出污水、聚驱污水、三元复合驱污水)处理反相破乳除油及高效絮凝剂的研制、稠油破乳降粘剂的开发、清防垢技术以及高蜡原油降凝剂的研制等。近年来负责了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超支化阳离子聚合物分子设计与净水机理研究”、黑龙江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油田污水处理超支化阳离子聚合物分子设计合成”、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超支化聚合物净水剂的合成研究”、大庆市科委攻关项目“醋酸合成醋酸乙烯催化剂研制开发”的研究工作。  在《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燃料化学学报》、《应用化学》、《高分子科学材料与工程》、《材料导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篇,发明专利2项。获省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优秀论文奖两项(省二等奖,市一等奖),院教学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0459-6504061 电子邮箱dqpifxz@163.com 手机13804690525

王淑彦

王淑彦,博士,副教授。2008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获博士学位。2008-至今,在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储运系任教。目前主要从事多相流、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能源与环境新技术,其中包括气体-颗粒、液体-颗粒和气体-液体-固体三相流系统内的流动、反应和传热过程以及非线性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及稠油热采的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2篇,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明专利3项。2009年发表的论文“Simulation of effect of catalytic particle clustering on methane steam reforming in a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reformer”引起了意大利Eni Award国际能源评审委员会的关注,被提名为2010年度The Renewable and Non Conventional Energy Prize候选人,现为Powder Technology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和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的审稿人。

张文福

张文福:教授(博士),籍贯:山东招远,出生地:吉林省九台市营城煤矿。国内著名的结构工程与防灾减灾工程专家。  1989年12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分配到大庆石油学院工作至今。历任机械系土建教研室副主任(1992-1994)、建筑工程系主任助理(1994-1995)、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1998-2007)、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2007至今)。  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带头人,省重点实验室(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主任,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1999至今),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组合结构协会理事,国际钢混组合结构研究会会员,大庆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大庆石油学院学科带头人,大庆市第八届十佳青年。  为第七次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的组织委员会委员,第四次、第五次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的学术委员会委员,第十次~第十二次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组合结构协会学术年会的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混凝土结构教学研讨会的学术委员会委员、科学出版社土建类系列教材的编委(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土建类系列教材的编委(2007年)。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学研究项目20余项,获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 1 等奖 1 项,黑龙江省科技厅科技进步 2 等奖 1 项,其他局级奖励多项;申请专利8项,其中已获批的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正式出版3部专著,在《空气动力学学报》、《计算力学学报》、《工程力学》等期刊、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其中 9 篇被 EI 检索。  主讲过《钢结构》、《空间结构》、《高等结构动力学》、《风工程与抗风设计》、《工程抗震》、《结构稳定理论》、《建筑结构选型》等课程,其中《钢结构》2005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主编校内教材3部。培养硕士研究生21人。

胡云峰

胡云峰,于2005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国家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获工业催化专业博士学位。在“催化学报”、“Reaction Kinetics And Catalysis Letters”、“Catalysis Letters”和“Chemistry Letter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过多篇SCI论文,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人承担过大庆石油管理局和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科技攻关项目,并于2003年作为项目负责人在大庆炼化公司完成了“深度加氢馏分油制取特种用途基础油技术研究”项目工业化。近年所领导的课题组开展了乙醇氨化合成乙腈催化剂方向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并申报了“一种用于乙醇氨化合成乙腈的催化剂制备方法”专利。培养硕士3。  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催化以及精细化工品领域研发。  联系方式:6503731 电子邮箱 huyfdq@sina.com 手机 13904597019

宋玉玲

宋玉玲,汉族,黑龙江省巴彦县人,出生1954年12月;中共党员,硕士、教授,黑龙江省教学名师、黑龙江省优秀教师  现任大庆精神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毛邓三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大庆市社科界历史学科带头人、大庆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从教34年,主讲《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公共关系学》、《政治学》、《大庆精神创新与发展》等12门本科、研究生课程;公开出版的著作和教材共17部。正式发表的论文68篇,其中有8篇被国际EI、ISTP检索收录。主持教育部教育科研项目2项、省级课题8项、局级课题12项。科研荣获省级奖项12项、局级奖项18项,其中获省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省科研成果三等奖3项,获局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8项、二等奖10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特色“大庆精神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前列。  主要学术成果:  1.《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2003年黑龙江省精品课,带头人  2.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大庆精神育人模式研究, 2009年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3.对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 2006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4.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Western Optimal Taxation Theory,2008年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 三等奖。  5.《大庆精神代代相传》,2007年大庆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荆国林

荆国林,汉族,辽宁省建平县人,1969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1993 年7月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化工系,1998年获大庆石油学院有机化工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哈尔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研究工作。现任大庆石油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长期从事油田环境和油田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美国石油工程学会(SPE)会员、欧洲脱盐学会(EDS)会员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SCI杂志《Desalination》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特约审稿人  主持或作为主要贡献者承担国家“863”、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创新基金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2部,在Desalination、Colloids and Surfaces、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esearch Journal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环境科学学报和安全环境科学学报等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SCI、EI和ISTP检索文章10余篇。获省部级和局级科技奖3项,获国家专利3项。培养硕士12人。

刘华蓥

刘华蓥,现任计算机基础教育系主任,大庆石油学院特色教师、“十佳青年教师”。1988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专业,199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计算数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被评为计算机应用专业教授。  主讲过1门研究生学位课数值分析,C程序设计、FORTRAN程序设计、计算方法等9门计算机基础课。  作为副组长和骨干参加了“高等学校公共计算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多媒体及网络环境教学方法与效果的研究”等8项省部级教改项目,主持和参加了4项校教改项目、2项局级科研项目。参加的教改项目“坚持‘四优四强’,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99年获得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网络一体化考试系统”,2003年获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建设的“C程序设计”于2005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FORTRAN程序设计”于2004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  主编了正式出版教材《计算方法》,是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统编教材《FORTRAN90程序设计》的副主编,该书于99年获得“大庆石油学院第五届优秀教材一等奖”;另外还主编、参编了4本自编教材。  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计算理论与算法,在《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计算机工程与设计》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1篇,其中第一作者8篇。

卢双舫

卢双舫,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特聘教授,国内著名的地球化学专家。省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的学科带头人、省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形成机理及资源评价”主任、省优秀中青年专家、CNPC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省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全国模范教师,黑龙江省教学名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资源勘查工程》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曾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省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省级领导直接联系专家和黑龙江省院士之外的首批7名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专家之一。  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26项,其它项目30余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先后在《中国科学》、《J. of Petroleum Geology》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9篇。主持和参编专著10本,教材3部,主审教材1部。  主要从事油气地球化学和油气地质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剖析及资源评价、非常规油气(未熟-低熟油、煤成油、生物气等)成因机理及资源评价、碳酸盐岩生排烃效率及评价标准研究、天然气同位素分馏作用的机理及其定量描述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在将化学动力学理论与地质应用的结合方面有所建树。  代表性的成果有:(1)首次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计算两方面的结合上论证了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富含天然气的盆地。从而对决策部门明确做出加强天然气勘探的决策、促进该区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探索建立了五种评价生物气、低熟气生成排出量和资源量的理论和技术,填补了空白,被专家组评价为“项目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核心成果-所建立的4种评价不同时期生物气生成量的技术尚未见文献报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探索、建立了碳酸盐岩烃源理论下限、工业下限及分级评价标准,对我国广大碳酸盐岩分布区的资源评价起到积极地指导作用;(4)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邓资助下所开展的有机质成气过程中碳、氢同位素分馏作用的定量描述方面的工作被专家组评价为:“具有原创性,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5)重新厘定了松辽盆地的生烃门限,论证盆地内主力源岩的生烃门限较前人认定的1200左右深250m-500m,将盆地的主力成烃期从过去认为的嫩江组末期推迟到明水组末期之后,为松辽盆地今后的精细评价和勘探提供了可信、有价值的基础。  一、承担的科研项目(除标明外,均为负责)  (一)国家级项目  1.煤成油的形成条件和成烃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8970124),12万元,1991-1995,参加  2.煤成烃机制地质研究(85-102-03-04),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18万元,1991-1994,第二负责  3.各类主要生油层人工排烃模拟和有关参数求取,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85-101-01-04-11B),22万,1991-1994,参加  4.塔里木盆地气源岩有效性及潜力评价,国家九五重点攻关(一期)项目,(96-111-01-06-03),26万,1996-1997  5.塔里木盆地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国家九五重点攻关(二期)项目,(96-111-01-03-05),40万,1998-2000,参加  6.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期次研究,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96-111-01-06-03),26万,1996-1997  7.中国典型叠合盆地碳酸岩盐生排烃机理与效率,国家973项目(G1999043307), 90万元,2000-2004  8.不同水介质条件下有机质和油成气过程中氢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初步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2079),32万元,2005-2008  9.成气官能团成气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研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NCET-04-0345),2005-2008,75万元  10. “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复杂油气藏改造与再富集机制”, 国家973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6CB202300),45万,2007-  11.火山作用的成烃效应研究,国家973项目(2009CB219306),100,2008-  12.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资源潜力、评价方法研究,国家重大专项,100万,2009-  13. 海相烃源岩生烃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国家重大专项,100万,2009-  (二)省部级项目  1.煤系源岩排烃门限理论研究与应用,中国石油中青年创新基金,9万元,1993-1995,参加  2.地层条件下水溶气态烃模拟实验研究及其应用,中国石油资助,3万元,1993-1994,参加  3.泡沫复合驱地层条件下水溶气态烃模拟实验研究及其应用,中国石油中青年创新基金,9万元,1994-1995,参加  4.煤层气资源评价方法探讨,中国石油资助项目,3万,1995-1996  5.分子扩散及化学作用对油气藏保存与破坏的影响,中国石油九五重大攻关项目(96007-05-01),30万,1996-1999,参加  6.未熟油低熟油生成的化学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松辽、外围盆地的应用研究,中国石油九五重点攻关项目(960006-03-3)22万,1996-1999  7.松辽盆地生成天然气资源评价,中国石油九五重点攻关项目,30万,1998-2000  8.液相色谱法研究油藏中萘菲系列分布规律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项目莱菲系列液相色谱,中国石油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5万元,1998-1999  9.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生成条件评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万,1999-2000  10.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的定量研究,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万元,2000-2003  11.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的定量研究,石油总公司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16万元,2000-2003  12.压力下油裂解成气的化学动力学研究,石油总公司创新基金项目(03E701),11万元。2003-2005  13.塔东地区碳酸盐岩生排烃的化学动力学评价,中国石油攻关项目,50万元,2004  14.松辽盆地生物气、低熟气的形成条件与资源潜力,中国石油十一五攻关项目,30万,2005-2006  15.中西部典型叠合盆地碳酸盐岩有机质成烃史及其与成藏的关系,中国石油攻关项目,50万,2005-2006  16.中国石油风险基金:不同水介质条件下有机质和油成气过程中氢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初步应用,中国石油风险基金,2005-2007,15万元  17.济阳坳陷Es4-Ek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及评价,中石化攻关,50万,2005-2007  18.有机质成气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初步应用,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50220001),6万元,2005-2008  19.吐哈盆地生物气-低熟气评价技术,中石油攻关,3 0万,2007-2008  20.中国大中型气田气源灶生气动力学和同位素动力学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一五攻关项目,59.6万,2008-2010  (三)油田项目  1.海拉尔盆地呼和湖煤成烃评价,大庆油田,1991-1993,13万,第二负责  2.吐哈煤成烃资源评价,吐哈油田,30万,1993-1995  3.三江-大杨树地区烃源条件评价,大庆油田,5万,1995-1996  4.海拉尔盆地主要断陷资源潜力评价及有利勘探方向,大庆油田,26万,1996-1997  5.汤原断陷有机质成油成气反应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及其在源岩生排烃评价中的应用,大庆油田,5万,1996  6.塔里木气源岩生气模拟实验,塔里木盆地,13万,1997-1998  7.化学动力学方法在黄骅拗陷未熟油-低熟油资源定量评价中的应用,1997-1998,10万  8.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资源评价研究 大庆油田,70万,1999-2002  9.海拉尔盆地油藏地球化学研究海拉尔油藏地球化学,大庆油田,2000-2002  10.车古20潜山成藏机理研究,胜利油田,45万,2001-2002  11.气相色谱指纹技术在原油产能配比中的应用,大庆采油六厂,10万,2002  12.合采油层产能配比的色谱指纹技术研究及应用,辽河油田,6万,2004  13.滨北地区油源条件研究及资源评价,大庆油田,75万,2002-2004  济阳坳陷海相残留盆地碳酸盐岩生烃潜力评价,胜利油田,20万,2003  14.济阳坳陷碳酸盐岩烃源条件研究,胜利油田,19.8万元,2003  15.齐家古龙地区凝析油形成条件及资源潜力研究,大庆油田研究院,40万元,2003-2004  16.东营凹陷生排烃的化学动力学评价,胜利油田,40.7万元,2004-2005  17.合采油层产能配比的色谱指纹技术研究及应用,辽河油田录井公司,3.88万元,2004  18.徐家围子地区深层天然气生排烃的化学动力学研究 大庆油田研究院, 19万元,2004  19.大庆九厂协作:大庆西部外围地区成藏规律研究,180完,2006-2008  20.大庆研究院:大庆长垣以东已开发区扶杨油层石油富集规律再认识,168万,2006-2008  21.大庆研究院:松辽滨北区石油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研究,148万,2006-2008  22.大庆油田研究院,肇源-太平川地区葡萄花油层储层精细预测及成藏条件研究,100万,2007-2008  23.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资源评价及有利目标优选,大庆油田,168万,2008-2009  24.龙深2井单井评价研究,吉林油田,77万,2007-2008  25.双城油田断裂系统与成藏的关系研究,大庆油田,50万,2008-2009  26.大庆西部外围油田已批复合作区块资源利用状况分析,大庆采油九厂,50万,2008  27.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烃源岩评价,吉林油田,80万,2009-2010  28.星古1井、长深17、长深10井、长深6井单井评价,吉林油田,150万,2009-2010  29.鄂尔多斯盆地长9烃源岩评价,长庆油田,50万,2009  二、教改项目  1.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黑龙江省教育厅,2008-2009  2.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地质类硕士点为例,黑龙江省教育厅,2007-2009  3.《石油地质学》精品课建设,黑龙江省教育厅,2003-  4.“矿产普查与勘探”省重点学科建设,黑龙江省教育厅,2001-2005,2006-2010  5.“油气藏形成机理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建设,省教育厅,2002-2005,省科技厅2006-2010  6.资源勘查工程省级教学团队建设,省教育厅,2007-  7.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教育部,2008-  8.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全面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黑龙江省教育厅,1993,参加  9.高校教务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黑龙江省教育厅,2005-2007,参加  10.“沉积岩石学”精品课奖精品课建设,黑龙江省教育厅,2004-,参加  三、获奖  (一)教学获奖  1、2008,黑龙江省教学名师  2、2007,获全国模范教师  3、2007,“高校教务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2)  4、1993,“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全面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3)  5、2003,“石油地质学”黑龙江省首批精品课(第1)  6、2004,“沉积岩石学”黑龙江省精品课(第4)  7、2007,“资源勘查工程”教学团队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第1)  8、2008,“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成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第1)  9、2009,“石油地质学”精品课建设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第1)  10、2009,“石油石化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与改革实践” 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2)  11、2009,“油气地球化学”教材获中国石油高等教育(2004-2009)优秀教材奖  (二)科研获奖  1)2002,“未熟-低熟油形成机理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应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  2)1997,“煤成油的形成条件和成烃机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5)  3)1996,“煤成油的形成条件和成烃机理”年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第5)  4)1999,“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获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  5)1998,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6)1998,获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  7)1997,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  8)1999,黑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9)2000,获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  13)2002未熟-低熟油生成的化学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松辽、外围盆地的应用研究,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0)2007中国典型叠合盆地碳酸盐岩烃源岩生排烃机理与效率,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11)2005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定量研究,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12)2003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资源评价研究,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13)1996地层条件下水溶气态烃模拟实验研究及其应用,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4)1999塔里木盆地气源岩有效层段及潜力评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其他获奖  1)1998,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  2)2004,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3)2000,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优秀共产党员  4)2001,黑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5)2002,“矿产普查与勘探”省重点学科带头人  6)2002,“油气藏形成机理与资源评价”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7)2002,黑龙江省特聘教授  四、发表的论著  (一)著作、教材  1、卢双舫,薛海涛,李吉君等,天然气生成过程中碳氢同位素分馏的动力学及其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共190页  2、卢双舫,张敏主编,油气地球化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共320页  3、卢双舫,付广,王朋岩等,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的定量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共230页  4、卢双舫,有机质成烃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共128页  5、赵孟军,周兴熙,卢双舫等,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分布规律及勘探方向,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6、赵孟军,卢双舫等,塔里木盆地天然气成藏与勘探,2003,石油工业出版社,  7、黄第藩,张大江,张林晔等,中国未熟-低熟石油成因机制、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执笔万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8、庞雄奇等,煤系源岩排烃门限控油气理论及其应用,执笔6万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9、黄第藩,秦匡宗,王铁冠,赵锡嘏等,煤成油的形成和成烃机理,执笔8.8万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10、黄第藩,秦匡宗,王铁冠,赵锡嘏等,Formation and mechanism of oil from coal,执笔8.8万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1、黄第藩,王铁冠,华阿新,黄晓明等,煤成油地球化学新进展,执笔3.8万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12、黄汝昌主编,中国低熟油及凝析气形成与分布规律,执笔3.8万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3、付晓泰,赵锡嘏,卢双舫,刘晓艳,王振平,大学化学基础,执笔10万字,哈工大出版社,1995  14、刘晓艳,卢双舫,石油有机地球化学,哈工大出版社,1993  (二)论文(共发表论文160余篇,现列90篇)  1. 卢双舫,李娇娜,刘绍军,冯子辉,李井坤,霍秋立,王雪,薛海涛,李吉君,申家年,2009,松辽盆地生油门限的重新厘定及其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EI源刊),36(2):166-173  2. 卢双舫,李占东,李吉君,刘绍军,黄振凯,申家年,薛海涛,2009,吐哈盆地低熟气评价的化学动力学方法及其应用,地球化学,38(1):68-74  3. 卢双舫; 王琼; 李吉君; 刘绍军; 申家年; 薛海涛,2008, 低熟气评价方法及其在松辽盆地北部的应用, 天然气地球科学,19(1):8-12  4. 卢双舫; 刘绍军; 申家年; 薛海涛; 徐庆霞; 胡慧婷; 王民,2008, 评价生物气生成量、生成期的元素平衡法及其应用, 地学前缘,15(2):195-199  5. 卢双舫; 徐庆霞; 刘绍军; 申家年; 薛海涛; 王民; 胡慧婷,2008, 评价生物气生成量、生成期的碳同位素平衡法及其应用, 沉积学报,26(2):308-313  6.卢双舫; 黄振凯; 刘绍军; 刘海英; 王民; 申家年; 薛海涛,2008, 吐哈盆地生物气—低熟气评价的元素平衡法及其应用 , 沉积学报,26 (6) : 1063-1070  7. 卢双舫,纪贤伟,王跃文,薛海涛,申家年,2008,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油气运移与油源对比,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7(2):1-3  8. 卢双舫,李冬,王跃文,冯子辉,李吉君,申家年,2007,倾油性有机质成轻质油的评价方法探讨及应用,石油学报,28(5)63-71  9. 卢双舫, 许凤鸣,申家年,方伟,薛海涛,2007,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凝析油气藏成因,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2(2):209-212  10. 卢双舫,钟宁宁,薛海涛,潘长春,李吉君,李宏涛,2007,碳酸盐岩有机质二次生烃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意义,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7(2):178-184  11.卢双舫,王民,王跃文,徐立恒,薛海涛,李吉君,2006,密闭体系与开放体系模拟实验结果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沉积学报, 24(4): 282-288  12.卢双舫,徐立恒,申家年,张斌,2006,富台油田成烃期与生排烃期的匹配关系,新疆石油地质, 27(3) :270-272  13.卢双舫,李吉军,薛海涛,黄光玉,徐立恒,2006,碳同位素分馏模型比较研究,天然气工业,26(7):1-4  14.卢双舫,李吉君,薛海涛,徐立恒,2006,油成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及其初步应用,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36(5): 826-829  15.卢双舫; 许凤鸣; 王跃文; 李吉君; 申家年,2006,腐泥型有机质发育区凝析油(气)、轻质油资源评价方法探讨及其应用 , 第四届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  16.卢双舫; 郭春萍; 申家年; 王峰; 廖前进; 于俊利,2005,化学动力学法在黄骅坳陷未熟—低熟油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6):18-23  17. 卢双舫. 刘新颖. 王振平. 王跃文. 2005松辽盆地深层剥蚀量探讨及其意义,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4(1),20-22  18 卢双舫; 钟宁宁; 薛海涛; 李吉军; 李宏涛,2005,碳酸盐岩有机质二次生烃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意义 ,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37(2):178-184  19. 卢双舫; 申家年; 薛海涛; 王跃文; 刘新颖; 李宏涛,2005,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凝析油藏成因机制研究 , 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32(2):209-212  20.卢双舫; 李吉军; 薛海涛; 申家年; 王跃文,2005,有机质成气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的Rayleigh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的比较研究 , 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21. 卢双舫; 李吉军; 薛海涛; 王跃文; 申家年,2005,油成气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的动力学研究 , 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22.卢双舫; 徐立恒; 申家年; 王跃文; 薛海涛,2005,密闭体系与开放体系模拟实验结果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 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23. 卢双舫. 李吉军. 杨峰平. 沈占锋. 李宏涛. 2004,齐波夫方法在天然气储量预测中的应用,天然气工业,24(4),13-15  24. 卢双舫,2004,塔里木盆地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 , 大庆石油学院,  25. 卢双舫; 薛海涛; 付晓泰; 康万利; 王朋岩; 王振平; 朱元海; 王雅春; 张云祥; 刘为付; 沈占锋,2004,泡沫复合驱中天然气在油、水相分配的动态研究 , 大庆石油学院,  26. 卢双舫,王朋岩,付广,张云峰,2003,从天然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剖析我国主要含气盆地天然气的勘探前景,石油学报,24(3):34-37  27.卢双舫,李宏涛,付广,王朋岩,张云峰,2003,天然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剖析,天然气工业,23(6):7-11  28. 卢双舫,申家年,王振平,李春,2003,海拉尔盆地煤层气资源评价及潜力分析,煤田地质与勘探,31(6):28-31  29. 卢双舫,薛海涛,钟宁宁,2003,地史过程中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变化的模拟计算,地质论评,49(3),292-297  30.卢双舫,薛海涛,钟宁宁,2002, 石油保存下限的化学动力学研究 ,石油勘探与开发,29(6):1-3  31.卢双舫,刘晓艳,付晓泰,冯亚丽,王振平,薛海涛,未熟-低熟油生成的化学动力学理论及其初步应用,沉积学报,2001, 19(1)130-15  32.卢双舫; 赵孟军; 付广; 王朋岩,2001, 塔里木盆地库车油气系统富气的主控因素分析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33  33.卢双舫; 赵孟军; 付广; 王朋岩,2001, 塔里木盆地库车油气系统富气的主控因素分析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5(3):10-13  34.卢双舫; 刘晓艳; 付晓泰; 王振平; 冯亚丽; 方立敏; 薛海涛; 曲佳燕; 王雅春; 任庆东; 王峰,2001, 未熟低熟油生成的化学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松辽、外围盆地的应用研究 , 大庆石油学院,  35.卢双舫,冯亚丽,刘晓艳,付晓泰,2000,与未熟-低熟源岩有关的有机质样品的宏观热解特征及其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27(1):16-19  36.卢双舫,王雅春,庞雄奇,薛海涛,2000,影响煤系源岩排烃门限因素的模拟计算,石油大学学报,24(4):48-57  37. 卢双舫; 王振平; 付晓泰; 刘晓艳; 赵孟军,2000, 从成油成气期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 , 石油学报,21(4):7-12  38.卢双舫,付晓泰,李启明,刘晓艳,冯亚丽,2000,塔里木盆地熟化有机质成烃动力学模型原始参数的恢复及意义,地质论评,46(5):556-560  39.卢双舫,王振平,冯亚丽,赵孟军,1999,塔里木盆地气源岩有效性判别标准研究,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4):299-301  40.卢双舫,付晓泰,薛海涛,王峰,王云龙,1999,松辽盆地北部未熟—低熟油资源评价,中国石油勘探, 4(4):43-47  41. 卢双舫,王朋岩,刘晓艳,海拉尔盆地媒系源岩烃源条件评价,见苏树林等编,大庆油田发现40周年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18-128  42.卢双舫,陈昕,付晓泰,1997,台北凹陷有机质成烃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沉积学报, 15(2):126-129  43.卢双舫,付晓泰,陈昕,曲佳燕,薛尚义,1997,原油族组分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其初步应用,地质学报, 71(4): 367-373  44.卢双舫,王子文,陈昕,1997,成烃动力学模型在呼和湖凹陷烃源岩评价只中的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1997,2(1),41—46  45.卢双舫,王子文,付晓泰,王振平,1996,镜质体成烃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标定及其在热史恢复中的应用,沉积学报,14(4):24-30  46.卢双舫,付晓泰,王振平,曲佳燕,1996,煤岩有机质热模拟成油、成气动力学模型及其标定,地质科学, 17(1) :47-53  47.卢双舫,赵锡嘏,王子文,刘晓艳,黄第藩,1996,煤成烃生成和运移的模拟实验──芳烃产物的特征及其意义 ,石油学报,17(1):47-53  48. 卢双舫; 付晓泰; 刘晓艳; 曲佳燕,1996,油成气的动力学模型及其标定 ,天然气工业,16(6):6-8  49.卢双舫,黄第藩,程克明,姜春庆,1995,煤成油生成和运移的模拟实验的甾萜标记物特征及其意义,沉积学报, 13(4): 93-98  50. 卢双舫; 刘晓艳; 曲佳燕; 王子文,1995,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有机质原始生烃潜力和原始丰度的恢复,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1):31-34  51.卢双舫; 王子文; 黄第藩; 赵锡嘏; 刘晓艳,1995,煤岩显微组分的成烃动力学,中国科学(B)辑, 25(1):101-107  52.卢双舫,黄第藩,程克明,1994,煤成烃生成、运移模拟实验的固体残样特征及其演化,石油勘探与开发, 21(3):46-51  53.卢双舫,赵锡嘏,黄第藩,王子文,刘晓艳,1994,煤成烃的生成和运移的模拟实验研究Ⅰ.气态和液态产物特征及其演化,石油实验地质, 16(3): 290-302  54.卢双舫,刘晓艳,王子文,干酪根类型数值化的再探讨,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3(增刊)(2),第85页—第88页  55. 卢双舫; 王子文; 伍如意,1990,一种新的生、排油量计算模式探讨及其在松辽盆地北部西区的应用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4(3):7-12  56. 卢双舫,李泰明,郭庆福,刘跃光,孔庆云,1988,逐步判别分析法在松辽盆地西部地区油源对比中的应用,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2(4): 1-6  57. 卢双舫,庞雄奇,李泰明,陈章明,1986,干酪根类型数值化探讨,天然气工业, 6(3):17-23  58、Study on the threshold value of organic enrichment of carbonate as gas source rocks Science in China, Ser.D 2004(S2)  59、Zhong ningning ,Lu shuangfang, Huang,zhilong,ets .TOC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thermal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 and its controls ,Science in China, Ser.D,2004(S2)  60、LU Shuangfang Liu shaojun,Shen jianian, etc. Application of Element Balance Method to Evaluate the Quantity and Period of Biogas Generation,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8(2)  61、Li Jijun, Lu Shuangfang,A study of th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efficiency and the genesis of hydrocarbon natural gas in the Xujiaweizi fault dpression,Acta Geologica Sinica,2008(3)  62、 王民; 卢双舫; 樊立新; 王跃文; 秦培锐;2009,一种新的合采井单层贡献率定量方法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33(1),5-7  63、 丁安娜; 卢双舫; 冯子辉; 惠荣耀; 方伟; 王跃文,2008, 生物气源岩中原核生物改性指标与评价新方法 , 石油勘探与开发,35 (1):59-66  64、 徐立恒; 卢双舫; 陈践发; 李吉君; 马广宇; 李玲,2008, 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烃源岩生气评价 , 石油学报,29(6):846-852  65、李吉君,卢双舫,薛海涛,胡国艺,谢增业,徐庆霞,2008,川东北飞仙关鲕滩气藏天然气运聚效率,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3(4)565-571  66、王民,卢双舫,胡慧婷,申家年,薛海涛,2008,有机质生成生物气的生化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石油学报,29(1)75-78:4-7  67、薛海涛; 王欢欢; 卢双舫; 钟宁宁,2007,碳酸盐岩油源岩有机质丰度分级评价标准 ,沉积学报,25(5):782-786  68、王民; 卢双舫; 王永凤; 马野牧; 张居和,2007,BP人工神经网络在合采井单层产能贡献率配分中的应用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31(6):8-21(122)  69、王民; 卢双舫; 胡慧婷; 申家年; 薛海涛,2007,生物气生成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以柴达木盆地为例 ,地质学报,81(3):428-432  70、王跃文; 卢双舫; 惠荣耀; 丁安娜,2006,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生物气资源量预测 , 天然气工业,26(7):18-21  71、薛海涛; 石涵; 卢双舫; 申家年,2006,碳酸盐岩气源岩有机质丰度分级评价标准研究 , 天然气工业,26(7):25-48  72、 薛海涛; 卢双舫; 张学军; 李政; 申家年,2006,济阳坳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 , 地球化学,35(6):609-614  73、王跃文,卢双舫,方伟,张居和,黄修平,2005,多层合采产能配比的算法研究及应用,石油实验地质,27(6):630-634  74、 薛海涛; 卢双舫; 付晓泰,2005,甲烷、二氧化碳和氮气在油相中溶解度的预测模型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6(4):444-449  75、 申家年. 卢双舫. 2005,气洗作用对油气组分影响的理论探讨 ,地球化学,34(2):161-172  76、钟宁宁. 卢双舫. 黄志龙. 张有生. 薛海涛. 潘长春. 2004,烃源岩生烃演化过程TOC值的演变及其控制,中国科学D辑,34(S1):120-126  77、 薛海涛. 卢双舫. 钟宁宁. 2004,碳酸盐岩气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研究,中国科学D辑,34(s1):127-133  78、 钟宁宁; 卢双舫; 黄志龙; 张有生; 薛海涛,2004,烃源岩TOC值变化与其生排烃效率关系的探讨 , 沉积学报,22(5):73-78  79、薛海涛,卢双舫,付晓泰,胡春明.溶气原油体积系数、密度的预测模型.地球化学,2003,32(6):613~618  80、赵孟军,卢双舫,2003,库车凹陷两期成藏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石油学报,24(5):16-20  81、薛海涛,卢双舫,付晓泰,张杨学,张斌,2003, 烃源岩吸附甲烷实验研究 ,石油学报, 24(6):45-50  82、 赵孟军; 卢双舫; 李剑,2002, 库车油气系统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 石油勘探与开发,29(6):4-7  83、 赵孟军,卢双舫,王庭栋,李剑,2002,克拉2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过程,科学通报, 47(s):109-115  84、田春志,卢双舫,付晓泰,李启明,2002,塔里木原油高压条件下油裂解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其意义,沉积学报,20(3):488-492  85、刘晓艳,卢双舫,依英杰,2000,海拉尔盆地煤及煤系泥岩生排烃定量评价,煤田地质与勘探,41(6),17-19  86、赵孟军; 卢双舫,2000,原油二次裂解气——天然气重要的生成途径 , 地质论评,46(6):645-650  87、黄第藩,卢双舫,1999,煤成油地球化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地学前缘, 6(增刊),183—194  88、赵孟军,周兴熙,卢双舫,1999,塔里木盆地——富含天然气的盆地,天然气工业,19(2),13-18  89、FU Xiaotai(付晓泰), WANG Zhenping(王振平), LU Shuangfang(卢双舫), 1996,Mechanisms and solubility equations of gas dissolving in water , SCIENCE IN CHINA(Series B), Vol.39, No.5:500-508  90、王子文,卢双舫,赵锡嘏,刘晓艳,1991,原始有机质丰度的恢复及其意义,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0(4):20-26  91、Li Taiming, Lu Shuangfang, A numberic Kerogen type index, Joun. Of Petroleum Geology, 1990(1), P101-107  五、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石油学会有机地球化学学组委员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录井工程编委  资源与产业编委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编委会副主任  中国石油学会实验实验学组委员  中国石油学会装备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质学会教育研究分会常务会员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函评专家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SPE会员

吕延防

吕延防,男,汉族,吉林省德惠市人,1957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会员、油气运移学组副组长,黑龙江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石油学报》、《岩相古地理学报》、《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编委。现任东北石油大学(原大庆石油学院)副校长。1982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从事油气藏形成与资源评价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先后为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主讲“石油地质学”、“高等石油地质学”、“油气田勘探”、“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等课程。  多年来,在“盖层和断层封闭性研究”方面独树一帜,是我国最早从事盖层和断层封闭性研究的科研人员,该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丰富油气地质理论和指导油气勘探做出了突出贡献。明确了盖层封油气机理,提出了多个有关盖层封闭性的新概念和研究方法,研制了多套盖层和断层封闭性测试仪器,并将盖层封闭性演化史与源岩排烃史及油气运移史结合起来研究油气分布规律。认清了断层封闭机理及影响因素,提出了非线性映射分析法、分解组合分析法、压力系数分析法、综合地质因素分析法、对接概率计算法、断层岩与储层排替压力差法等定性与定量判断断层封闭性的一系列新方法,探讨了断层对控陷、控砂、控圈、控油的作用机理,恢复了断层封闭性演化历史,指出了断层在其发育的不同阶段对油气运移所起到的封闭与输导作用性质,结合其它地质资料定量评价断层圈闭中油气的充满程度。通过所提出的各种盖层和断层封闭性评价理论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解决了多项“七五”至“十一五”国家级、省部级油气重大科技攻关难题,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利用,为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极大地减少了油气钻探风险。  先后主持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973”等各类科技项目近40项,出版专著9部,其中第一著者4部;在《石油学报》、《沉积学报》、《地质论评》、《石油勘探与开发》、《天然气工业》等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1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36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其它级别奖励多项。  主要招收“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办公电话:0459-6506066 电子邮箱:571128lyf@nepu.edu.cn

施尚明

施尚明,男,汉族,辽宁省铁岭人  195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1982年获得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学士学位,1989年获得石油大学(北京)硕士学位,1997年在美国休斯敦大学做访问学者,2000年获得大庆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专业博士学位。曾担任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勘探系副主任、资源与环境系主任等职务,现兼任国家级矿产督察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委员、SPE会员、中国石油学会会员、大庆市地热学会理事、大庆市足球协会副主席、东北石油大学足球协会主席。  施尚明教授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主讲“油藏描述”、“石油地质学”、“测井地质学”等课程。2000年以来,负责和参加国家、省、校等各级教改项目10余项,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校教学成果奖3项、出版教材1部,指导和培养博士生9人、硕士生40余人。  施尚明教授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和地热资源勘探开发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在油藏描述、储层建模、剩余油预测、天然气试采和地热资源评价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尤其是在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定量评价方面有所建树,为大庆及东北地区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校建立了一个特色科研方向。近年来,主持和完成省市等各级地热类科研项目二十余项、油气类科研项目四十余项,公开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先后获得省级科研奖励6项、局级科研奖励3项,是黑龙江省首批“报国奖”获得者。  施尚明教授招收油气田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等专业博士研究生,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田地质工程、地质工程及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办公地点:地科馆509 电话:0459-6503332 传真:0459-6500332 E-mail:ssm@nepu.edu.cn

马世忠

马世忠,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沉积、储层及油藏地质研究专家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优秀教师;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SPE)会员,中国地质教育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会理事。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项,局级等项目30多项;获省部级奖励5项;发表科技论文52篇;出版论著、教材7部。  在高分辨率层序精细储层沉积学,储层内部构型(或建筑结构),微相/构型控非均质性、流动单元与建模,储层构型物理模型驱油试验及其剩余油形成机理与分析预测研究方面有独到建树,提出了‘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或小层级)划分、对比、沉积微相识别、空间组合与预测’一整套研究方法;首次提出‘油田地下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研究方法与技术;自行研制了国内外规模最大的曲流点坝内部构型箱体填砂模型及驱油模拟与检测实验装置,开展了曲流点坝、顺直河道砂体的箱体填砂、人造岩心模型驱油模拟实验研究。相关的研究技术与方法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研究成果较好地应用于大庆、吉林、辽河、大港等多个油田的复杂岩性类油藏分析与预测、油藏精细描述与评价、高含水期及三次采油阶段单油层内部构型及剩余油分析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历玉英

历玉英,女,汉族,黑龙江省萝北县人,1967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1989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1999年7月获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08年7月获大庆石油学院油气储运专业博士学位。曾获“黑龙江省学生工作先进个人”、“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就业指导奖”、“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人才引进贡献奖”、“大庆市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现任地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主持及参加省部级项目8项。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安全稳定、油气储运等。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教育学会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先后在《自然辩证法》、《大庆石油学院学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在教学方面,先后为本科生主讲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石油工业通论”等课程。主持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教材。  办公电话:0459-6503325 电子邮箱:liyuying.01@163.com 手 机:13904590933

韩洪升

韩洪升 汉族 籍贯河北沧州 1950年7月出生 中共党员 1975年东北石油学院采油本科毕业,1981年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毕业并获工学硕士学位。  1975年毕业留校至今,1998年定为教授,曾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石油开发系副主任、院教学专家组成员等职。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模范教师和先进个人等称号。  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多相流体力学和非牛顿流体流变学;主编和主审两部专著《石油工程非牛顿流体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在《石油学报》、《SPE》《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流变学进展》《油气储运》、《天然气工业》等刊物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40余篇;先后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局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创新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省长特别奖一项。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院级教学成果奖多项。在石油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分层次教学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高标准,主讲了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的流体力学、非牛顿流体力学、多相流体动力学等多门课程。并指导了4名博士生和27名硕士生。  一直从事多相流动和复杂流体流变学方面的课题研究,这也是石油、储运工程中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和急待解决的难题。同时在教学中不断充实新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近几年来完成了二十余项科研课题,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为油田管理建立合理工作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和节能降耗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 6504233 电子邮箱 hanhs500727@sina.com 手机 13804657658

陈涛平

陈涛平教授,男,汉族,1961年8月出生,山西省寿阳县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采油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流体力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东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教授(2000.01)、硕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会员、SPE会员。历任油气田开发工程教研室主任、石油工程系副主任、石油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现任东北石油大学校友总会秘书长。  近年来主要从事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与采油工艺技术研究。先后负责及参加国家重大专项“聚驱后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国家“973” 项目“新型活性剂驱油体系适应性研究”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主持省教育厅攻关项目“低渗透油层超低界面张力驱提高采收率基础研究”、大庆油田公司项目“低渗透油层新型活性剂驱油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辽河油田公司项目“中质稠油蒸汽驱后汽-液复合驱前期研究”及横向项目10余项。先后给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主讲石油工程、提高采收率原理、现代采油采气理论与技术、采油采气前沿理论与技术等课程。曾主持建成校级优质课“石油工程”、获校教学质量优秀奖、大庆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主编“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石油工程》、“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石油工程概论》及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石油气液两相管流》共3部,出版《抽油机井的气液两相流动》与《机机械采油工艺》2部专著,在《石油学报》、《石油教育》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及石油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2项。  在低渗透油层提高采收率、热力采油技术方面具有特色和优势,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 0459-6503450 电子邮箱 ctp010@163.com  手机 13604899553

张大为

张大为,男,汉族,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1953年5月出生, 1976年7月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采油专业,2000年晋升为教授。  研究方向:结合油田生产实际问题,开展油气藏描述、试井分析及应用研究。作为集团公司“油气藏改造试井与评价重点研究室”的骨干成员,曾先后承担和参加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1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攻关项目10项;省、局级和油田横向项目多项。主要代表性成果:1、均质油藏中水平井压力形态及新的试井分析理论图版;2、干扰与脉冲试井方法和实用软件研究;3、试井分析大型软件系统研制;4、用动态资料反求地层参数的技术研究; 5、试井分析方法在低渗透裂缝性油藏中的技术研究;6、脉冲试井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7、应用脉冲试井描述油藏非均质性理论研究。先后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各类省、局级奖 2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  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曾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有《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与非牛顿流体力学》、《复杂流体力学》、《油气两相流》、《非牛顿流体力学》、《现代试井》等课程,指导研究生8人。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作为教学骨干所参加的《狠抓流体力学学科建设,为石油工业培养跨世纪人才》获中油集团公司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核心期刊、学术会议公开发表《均质油藏中水平井压力形态及新的试井分析理论图版》、《气液两相渗流流动方程的数值解》、《夹层对低渗透油层开发效果的影响》、《确定带有夹层的储层垂向渗透率的数学模型研究及应用》等科技论文30余篇。参编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数理方法与试井数学模型》。  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紧密结合油田生产实际,发挥石油高校专业教师的作用,解决油田生产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努力实现综合运用新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油藏描述、试井资料分析及软件研制方面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历,并具有较强的工作基础。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6504142 电子邮箱zdwzzy@126.com 手机13796983920

张景富

张景富教授,男,民族:汉族,籍贯:黑龙江巴彦,出生年月:1963年12月,中共党员,博士后;  最终学位:理学博士,职称:教授(2000.09);  历任职务:石油工程系主任、党总支书记,现任职务:教务处副处长(正处级);  社会兼职:黑龙江省实验室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任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部副部长;  曾获1992年、1996年东北石油大学先进工作者,1995年东北石油大学“八五”期间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主要从事油气井工程理论与技术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有关钻井液、完井液力学与化学研究方面,曾先后完成了“钻井液偏心环空螺旋流及应用(局级)”、“水平井钻井液携屑能力研究(国家“八五”攻关)”、“侧钻水平井钻井液携屑规律研究”(国家“九五”攻关)、“高温下水泥浆、水泥石物化性能研究(局级)”、“抗二氧化碳腐蚀水泥浆体系研究”(省级)、“矿渣—粉煤灰固井胶凝材料的开发研究”(省级)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先后承担了“石油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部级)、“石油石化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国家级)、“高校教材建设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省级)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先后承担了“石油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部级)、“石油石化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国家级)、“高校教材建设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省级)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获石油与天然气总公司重大科技成果奖一项,石油与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局级成果二等奖6项。获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局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在《硅酸盐学报》、《石油学报》、《石油钻采工艺》、《钻井液与完井液》、《SPE》及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EI收录12篇,ISTP收录2篇。公开发明专利3项。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  在钻井液完井液力学研究方面,提出和创立了无限细分法和当量间隙法分析复杂流动规律的基本理论及方程,开创性地提出和建立了钻井液携屑三层流动模型理论及钻井液携屑能力评价指标公式,建立了随钻井眼净化程度分析及水力参数评价计算模型,为成功实施各种井型井的钻进水力参数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及实验基础,丰富了钻井液流动及井眼净化理论。上述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钻井液完井液化学方面,在有关高温条件下油井水泥水化硬化及性能研究方面,系统地提出了高温深井条件下油井水泥的水化硬化机理及外加剂作用机理,提出了水泥高温强度衰退临界温度及合理加砂量,建立了油井水泥水化动力学模型。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有关油井水泥石腐蚀与防护技术研究方面,系统地提出了高温深井条件下CO2对油井水泥的腐蚀机理及规律,研发出了高温抗腐蚀水泥浆体系;研究了调整井采出液中SO42-、Cl-、HCO3-等共同存在条件下油井水泥的腐蚀问题,提出了抗渗防腐蚀水泥浆体系。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6503286 电子邮箱zjf286@126.com  手机13936801805

夏惠芬

夏惠芬博士,女,教授,汉族,1962年7月生于黑龙江省密山县。1984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采油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0年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晋升为教授。曾先后获得东北石油大学“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教学质量优秀奖”、“东北石油大学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主要从事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油气田开发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过硕士研究生的《现代采油采气理论与技术》和本科生的《石油工程》、《石油工程新进展》、《油水井增产增注》等多门课程,参编“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石油工程》。  近年来,主持或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项目、“973”项目、省部级项目和市局级课题10余项。2003年主持建成了“石油工程”黑龙江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曾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黑龙江省高校技术进步一等、二等奖多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被SCI、EI达15篇以上。  主要研究方向:(1)提高采收率原理与技术;(2)油气田开发工程;(3)采油工程理论与技术。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0459-6503460 电子邮箱xiahuifen1948@126.com 手机13329492229

孙玉学

孙玉学,男,汉族,1961年3月出生,黑龙江青冈县人,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钻井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1989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东北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教授(2003.09),硕士生导师。历任泥浆教研室主任、钻井工程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石油工程学院副院长,现任石油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近年来主要从事钻井液完井液体系与油气层保护技术研究。先后负责及参加国家攻关课题“侧钻水平井加重泥浆研究”、黑龙江省基金攻关课题“废弃钻井液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持大庆油田公司项目“粘弹性聚合物溶液的微观渗流机理研究”并荣获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海拉尔探区提高钻井速度和固井质量技术研究”并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吉林油田项目“松辽盆地南部复杂深层气井钻井配套技术”及横向项目100余项。为本科生及研究生讲授:钻井液工艺学、油田化学与油气层保护、完井液与油气层保护、现代钻井液技术等课程。出版《石油工程》、《储层损害及保护技术》、《小井眼钻采技术》和《钻井液完井液分析技术》等4部教材和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5篇论文被EI检索。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局级科技进步奖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获专利2项。  在深井抗高温钻井液技术、复杂地层井壁稳定技术及复杂储层保护技术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优势,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6503927 电子邮箱:syx1760@163.com  手 机:13351181760

刘振宇

刘振宇 教授(2004.09),博士,汉族,1964年6月出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中共党员。1985年7月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采油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9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12月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藏改造试井与评价重点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力学学会理事,大庆市力学学会副秘书长。  1989年开始在翟云芳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开展现代试井分析理论及应用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一套试井分析应用软件,不仅适用于一般油藏条件,而且适用于低渗透非达西渗流、驱合物驱、稠油蒸汽吞吐条件。在数值试井方面开展了一定研究。2000年以后,开始油藏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2002年探索性地开展了应用有限元法研究复杂油藏渗流问题,重点研究经人工压裂后油井渗流场描述及油井产能预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已形成了一套新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实现了在二维条件下对任意形态人工裂缝的合理描述。该方法还可对转向压裂井、压裂水平井、分支水平井等复杂井进行数值模拟。在国内外首次开展了“层内爆炸”技术的数值模拟研究,成功实现了对“爆炸”后复杂裂缝的数值模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近5年来,主持完成各类研究课题近20项,有省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等;发表论文40余篇,分别发表在《石油学报》、《力学与实践》、《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石油钻采工艺》等杂志上。出版著作2部。  在试井分析理论及应用、复杂裂缝井数值模拟方面形成了自已的研究优势,研究水平分别居国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 0459-6503415 电子邮箱 lzydqsyxy@163.com  手机 13069667330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相关推荐 常见问题
相关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