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城帮网--医疗

地标导航

首页 > 医疗 > 疾病 >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推广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详细介绍

由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所致静脉炎称为血栓性静脉炎,常见于下肢浅静脉,可由药物静脉注射,或由大,小隐静脉曲张的并发症或脉管炎的伴发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部分而存在着。由于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等可使血流缓慢,淤滞,促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基本信息
医保疾病: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传染方式:
无传染性
治愈周期:
1-2个月
治愈率:
30%
所属科室:
普外科
温馨提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手术后,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

病因

静脉壁损伤(25%):静脉壁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常见有机械性损伤,感染性和化学性损伤时,会使静脉内膜下基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暴露,血小板随后黏附其上,发生聚集,并释放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5-羟色胺等,同时在血小板凝血酶的作用下,通过花生四烯酸形成前列腺素PGG2,PGH2等物质,这些物质又可以加重血小板的聚集,有利于形成血栓。
血流淤滞状态(35%):由于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等可使血流缓慢,淤滞,促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血液高凝状态(30%):如创伤,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妊娠,产后等均可使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易形成血栓。
其他因素(10%):如年龄,肥胖及抗活化蛋白C等。
发病机制
魏尔啸(Virchow)于20世纪提出的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仍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惟此后各个因素均得到了具体化或是更新了概念,血液滞缓促进了血小板向血管壁的黏附,聚集和释放而有助于血栓形成,在解剖上,左侧髂静脉在左髂动脉之后,致左髂静脉易受压迫,使左下肢深静脉更易患病,静脉壁的损伤则包括机械性,化学性(静脉注射),感染性和自身免疫疾病性等损伤,至于血液高凝状态则涉及感染,肿瘤,口服避孕药物,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C蛋白和S蛋白异常和高磷脂血症等。

护理

1、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和程度。2、嘱病人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静脉内压力。3、局部湿热敷。4、按医嘱准确执行溶栓、抗凝、祛聚疗法,并观察病情变化。5、每4小时观察一次患肢皮肤温度、色泽、弹性及肢端动脉搏动情况并进行记录。6、协助病人活动下肢,如挤压小腿腓肠肌、足背伸屈运动等,促进小腿静脉血液回流,经常翻身,减少局部受压时间。

适宜

1、宜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2、宜吃清淡、细软的食物; 3、宜吃含丰富膳食纤维的食物。

禁忌

1.忌吃动物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2.忌吃食盐含量高的食物; 3.忌吃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

推荐医院
推荐医生
热门标签